少于 1 分钟读完

最近重新拾起了相机,惊觉摄影和科研(至少在计算机领域)简直相似地过分。强烈建议学术民工尝试一下摄影,或者摄影师尝试一下科研(?)。

从创新开始

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创新。摄影创新的角度和科研简直不要太像了。

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造物,若是能置于历史的车轮下,我们即刻就能发现它的伟大。

选题和时代

简单地说,选题就是去找一些历史上真就没人拍过的东西。在Duchamp的小便池(Fountain)成为艺术之前,从未有人想到过这货也能是艺术?!

Fountain

摄影家之所以能成为摄影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在题材上取得了一些突破,而且这种突破往往是带有时代性的。比如工业文明和工业废墟的出现,使得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成为了可能。在科研上,很多工作也都跟着时代在走。当下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的热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AI在安全,道德,以及社会影响的讨论。时代的变化,使一些作品变得可能,也使一些作品变成永恒。

Densified Oil Drums #1

我很喜欢一些安全领域的会议会设置一个奖项,叫做“Test of Time Award”。这个奖项的意义在于,这篇文章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篇文章的价值也随之被发掘。在摄影上,也有类似的事情。虽然不是以奖项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当下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在下一秒钟就成为历史了。这也就使得很多摄影家拍摄的照片不仅仅具有美学意义,也具有了历史研究价值。上个世纪的中国发展十分落后时,国内很少有人拥有相机,或很少能够使用价格高昂的胶片去拍照。而那时不少来华的摄影师,比如Marc Riboud,就为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而当这些尘封在历史下的照片,或者是文章再一次被发掘的时候,也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Harvest in Shaanxi province, 1957

技术驱动

显然,不像很多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用具或技法没有发生变化那般,摄影的技术在近百年来迭代地十分迅速。中国画使用的笔墨纸砚和古代似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油画(蛋彩)的画布与颜料的变化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的演变几乎可以说是迟缓了。

但是,摄影不一样,科研也不一样。

银版摄影作为一种技术刚刚被发明时,很难想象摄影能够成为一门艺术,也大大限制了所能拍摄的题材。一方面是超级庞大且复杂的设备,另一方面是需要动辄长达半小时的曝光时长,这种限制使得进入该领域的门槛变得很高,也让题材仅限于静物。这也使我想到了早期的计算机。人们需要在占据半个房间那么大的电子和机械装置上接驳各种电线才能完成一次简单的计算。必然地,能在早期使用摄影术和计算机的人就是凤毛麟角了。

ENIAC

然而,随着黑白胶片的发明,摄影的技术门槛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也一样,逐渐进入中型机和小型机的时代。技术门槛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这些仪器。但把照片变成艺术品,与把计算机的使用当作科研成果,类同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让科研和摄影的相似性更加明显了。诚然,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使得一些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而做成了这些所谓“新的事情”的人,必然会在技术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在摄影上,这些名号属于彩色摄影先驱William Eggleston,不断进化自己拍摄器材的Stephen Shore。而在计算机科学上,这些名号属于分时操作系统的先驱Fernando Corbató,编程语言的先驱John Backus,以及图形界面的先驱Alan Kay。

新的角度

许多学术论文应用现有的技术到新的问题上,而很多摄影作品则是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对摄影讲,这个角度可高可低,可远可近。作为客观世界影响的主观选择与呈现的载体,照片上的内容可以由摄影师来决定。Joel Sternfeld有一个作品,《美国前景》,其中列出了他所看到的很多“荒诞”的美国景色。角度决定了构图,也决定了内容如何被呈现出来。

美国前景的照片

而在科研上,角度也包括了许多东西。以安全为例,需要从usability,threat model,technique等角度去做出分析和trade off。安全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系统构建的目的,而是一个副产物。但需要解决怎样的安全问题则是和这个系统本身的属性息息相关的。或许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平平无奇的事情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就有很大的问题。就以side channel attack为例,人们都知道它可以泄露信息。然而人们(曾经)不知道的是,在Google的搜索框内逐一输入字母的过程中,Google响应的包的大小会泄漏出来输入(搜索引擎)的内容。这属实是在已知的攻击手段上,玩出了花。

决定性瞬间

这里提及的角度,并不只是空间上的,还可以是时间上的。决定性瞬间是纪实摄影重磅人物布列松提出的理念。而对于从事安全研究的我而言,决定性瞬间又是什么呢?

胜利之吻

那就是找到漏洞或者发现一个新的攻击。代码和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抓住某个版本的漏洞就是安全研究的决定性瞬间了吧。这个决定性瞬间或许会变成CVE。很多漏洞在发生时候往往会给人一种“这里也能出现bug?”的想法。然而再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许反而会有“这里也能出现bug!”的想法吧(笑

Taste

对于摄影这门艺术而言,品味是很重要的。而对科研而言,也有“品味”的说法。

在review论文的过程中,不同的reviewer对于同一个文章的想法有时候可能天差地别。有的人会注重绝对的创新性,有的人会关注这个工作对于现实世界是不是有帮助的,而有的人则会关注工程上的实现是不是完善。摄影师的作品——照片里面,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所在意的东西是不同的,比如构图,色彩,还是主题。

然而我发现,好的照片和好的论文的共同点,都在于它们会“讲故事”。然而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则是绝对理性,或是非常感性的。论文讲好的故事非常澄澈,清楚,使人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思考,而照片讲出的故事则是读者对于作品本身的私自解读。如何解读这些东西呢?大抵读者们可以自己发问:“我看到了什么?”

糖水, Engineering Effort, 和学术垃圾

最后就简单说说不那么耀眼的东西吧。在摄影中有一类作品被大家称为“糖水”。这类作品往往拥有良好的构图,平衡的色彩,优秀的后期,以及,sometimes,漂亮的模特。然而,这些作品永远不会是“摄影家”的作品。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作品只是被精美的表象堆砌而成的工业糖精。它们大抵是没有灵魂的。

放在学术成果上,也有一类学术垃圾:没有insight的东西。并不像很多安全圈里面苛刻的reviewer,我并不认为engineering effort是无用的。虽然这听上去是一种“换个人也能做”的东西,但是许多工作就是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以此来证明一个简单的想法(idea)是有效的。甚至于一个研究花费的大量时间很可能都在工程上。这些事情至少是necessary evil了。

总结

叨叨了不少,然而还是每次开会都要被老板教做人。还是得多多思考,多多学习,多多科研拍照啊!

留下评论